2008年,春兰重卡正式被徐工科技收购,彻底退出汽车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春兰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外行造车的牺牲品
当重卡新玩家们兴高采烈地描绘着它们未来的美好前景,当大多数人都在为新玩家们的表演附和叫好,我们却不得不拿出这样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前车之鉴。
春兰卡车,昔日家电巨头进入汽车行业的产物。2002年到2004年间,在国内卡车市场上红极一时,甚至曾被人们誉为从外行转型进入汽车业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它曾实现过年利润2亿元的辉煌,它曾有过500余名经销商慕名而来的骄傲,它曾与日本知名卡车企业日野公司联姻近在咫尺。但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完美开局的重卡玩家,却在2004年之后销声匿迹。2008年,春兰重卡正式被徐工科技收购,彻底退出汽车业。
1997年,春兰集团斥资7.3亿元收购当时亏损的南京东风汽车集团公司所属的专业汽车制造总厂,改名为“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当时该厂生产中型、轻型卡车以及部分特种车辆为主,在这个厂之外,春兰还托管了东风集团的微型汽车厂。但春兰并未在这个附赠的小厂上花费精力,它的注意力是重卡市场。
到2001年春兰首款产品上市,春兰集团在产品的改善和研发上投资超过6亿元,不仅提升了原有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实力,更从日本引进了全新的驾驶室。2010年10月,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中型载货汽车产销量列于一汽、东风之后,跃居国内第三位。春兰卡车一炮而红。一份当时的报道如实地描述了春兰的喜悦:2002年第三季度还没有结束,春兰集团主管汽车的副总裁李家成已经为2003年的春兰订货会忙开了,目标是年销售3万辆。
同时,春兰自动车有限公司在南京春兰汽车制造厂一侧征地300亩,准备与菲亚特公司各控股50%,建设一个世界级的重型卡车生产基地,之后又传出与日野合资生产重卡。
2002年到2004年,春兰卡车迎来了自己最好的发展时期。当时的跃进集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钟东分析说,春兰销售策略的灵活,一开始就切入中卡里面的大吨位,重卡的低吨位,这是目前市场的空白点。
但2004年的结束,春兰卡车非但没有迎来与日野的合资,反而在产品销量上一落千丈。
《汽车商业评论》试图总结春兰卡车起伏的缘由,希望能够帮助重卡新玩家们以史为鉴,勿蹈前人覆辙。
春兰卡车之兴起在于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回过头看春兰卡车的发展,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一直到2001年打造出首款产品,4年的时间,6亿元的投入对于当时的春兰集团虽然不是倾囊而出,力度也算不小。在质量作为产品保障的前提下,差异化和舒适的驾驶室成为了春兰卡车的最大卖点。由此可知创新和研发之重。
春兰卡车
而春兰卡车之没落,大体也因创新和研发。2004年以后,国内中卡市场开始萎缩,当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等企业开始研发新一代产品,实现产品战略转型时,春兰卡车在产品上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再加上日益不佳的家电业拖累着春兰集团,春兰集团也再难以在汽车行业投下更大的赌注。汽车行业看似平平,实则是个颇费钱财的行业。时代虽已不同,但道理相同。对于任何新玩家来说,如果舍不得在研发上给予投入,小看汽车产业而没有留足丰裕的资金,未必能够有善终的结果。
春兰卡车的没落还有另一个原因:人。初入汽车行业的春兰集团在发展初期依靠的是收购南京东风汽车制造厂留下的技术人才和员工。而发展到一定阶段,春兰集团不断有管理层空降汽车企业,使得管理层缺乏对汽车行业的了解,市场反映速度慢,错失市场良机。而真正的汽车人才则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本领无处发挥。专才不专用当是企业没落的重要内因。
今天的重卡新玩家们相比春兰卡车可以更轻易地从汽车院校获得专门人才,也可以高薪聘请技术人员,但能否给予汽车人才的充分信任,摸清汽车行业的市场规律才是长远发展的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