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今年和明年,集瑞联合重工、长安重汽、山西大运、广汽日野、力帆骏马、徐工科技(收购春兰)、浙江赵龙、恒天重卡、云顶重卡以及可能还有突然宣布进入准重卡领域农用车厂家,预计新进入者在十家左右,这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1-2年内一下子涌入如此众多的汽车制造生产厂家,而且还是科技水平含量最高的重卡领域,堪称史无前例。
前不久,中国重汽副总裁蔡东接受《汽车人》采访时表示:“作为后进入者,在别人已经打拼多年的领域跑马圈地,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对此,笔者深表赞同。前二年,也有N多的全国各老牌子的重卡车企的老朋友们也曾向笔者提出同样的看法和观点,特别是与重卡专家齐兵和夏树先生交流颇多,笔者与诸位同仁专家的观点一致,既不担心山寨重卡造不出,只担心他们不会卖车,光靠江湖骗子似地夸大其词吹嘘忽悠一番,其实是心虚的表现,或许更是走向失败提前敲响的丧钟。
日前,记者孟为先生在《汽车商业评论》撰文指出:这些新进入者“它们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挤进万辆俱乐部都不差钱,实力雄厚的股东和幕后老板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虽然销量尚不可期,却都抱负远大,进军国内主流市场,走向世界是它们共同追求的梦想。都宣称自己有世界水平的技术,都以国际重卡品牌为标杆,实际上都缺乏市场的检验。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生存的道路,却还有些遮遮掩掩。市场预期的高增长是它们选择重卡行业的根本点。尽管行业的毛利率只有10%左右,但是未来每年70万辆的市场规模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新玩家们投身于此,哪怕是别人吃肉我喝汤,也要在这样一个看起来满是油水的市场上分一杯羹。作为新玩家,拿什么样的产品来切入市场,最考验企业的实力……”
笔者从事汽车近三十年工作虽一事无成,但却荣幸地曾二次参与重型卡车项目研发上市工作,一次是在本世纪初的南京汽车制造厂(南京汽车集团公司)的“凌野”重卡;第二次是奇瑞的集瑞联合重工,二次加起来时间近七年。但遗憾的是第一次以“凌野”的败北而告终;第二次是几年前被调入“联合重卡”,其最后的成功与失败却难以预测,只有老天知道。因此,笔者对重型卡车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情感,既爱又恨。总之感到造重型卡车是非常之难的,可以说重卡是汽车最前沿技术上的皇冠和“哥德巴赫猜想”,并不是眼下你能搞我也能玩的东西。虽然这是一个挣钱的大机器,搞不好的情况下,同样也是一个公路上的疯狂弑人机器。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14吨以上重卡生产企业有28家,前10家的销量集中度为83.1%;前5名的市场集中度为95.5%。其中超万辆的前5名企业牢牢控制了重卡市场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几乎在重卡市场上基本没有留下一点儿可播种针的盲区,大部分山寨版重卡新进入者当下都只在区域市场内销售,要想在老牌重卡车企虎口拔牙、抢夺一杯羹,可想而知其难度之大!